望 海
西安高新第一中學 2020 屆 李昊楠
比岸邊的黑石更遠,更遠的,是石外的浪潮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在漢中,北橫秦嶺,南屏大巴山,小城甚悠,甚麗,我在城里甚從容,甚平易。那是兩年前的夏天,我面臨一個十幾年來最重要的選擇——去不去西安上學。北行,便熟悉不再,便安逸不再,卻也有三分悸動——一分新奇,二分挑戰(zhàn)。也許是潛在的不安分的意識,也許少年的銳氣,我選擇離開那安靜卻過于固守的黑石之圍,去聽那石外的浪潮。
比白色的浪潮更遠,更遠的,是堤上的燈塔。
于是步入高新。二零一七年的仲夏,長安有烈日,我心卻是溫潤的雨季。夏令營開始,從校門到宿舍門,我一路感到它的溫情,新生的衣食住行無微不至,于是心里一下從不安的黃昏奏成明媚的午后;從教室到實驗室,它是白鳥翩躚領航迷茫的雛鷹。MIT 全英語課堂里體驗非牛頓流體,在語文老師悠然空曠的嗓音里一探雪芹之悲,在屏幕里一睹鈉與水的神奇后
立刻動手實驗那份探索的新鮮……滴滴點點滴滴敲在鱗鱗千瓣的心瓦上,由遠及近,一股股夾著感動和平和的細流匯入心海,海邊燈塔微茫卻不熄,指向浩淼的文化過往,明媚的科學遠方。
比孤立的燈塔更遙遠的,是海上的長風。
把一腔熱血交與彼此,趁著這最悠揚的年少揚著帆啊,這少年。長安塔下,皆是最少年。這一方古城一方學園是一方天地。攜起手,我們去配音、去演話劇、去領唱、去做英文主持、去打球,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磨礪,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成長。回首向來,羞于模仿、尬于表演、畏于放嗓、怯于比拼、匱于表達、疏于領導的我,早已長成自信、篤定的樣子。記憶格外深刻的,是那場英語才藝展示。平日說話都內斂平和的我,面對極富張力的電影片段完全不知如何張口,實在是不好意思。然而在同學完全放開的聲音前,我忽地笑了,有什么所謂呢?年少本應自由何來如許羈絆?既有此勇,我便干脆放下那相伴許久卻無關緊要的面子,更邁出一步,去飾演話劇,去做節(jié)目單,去寫串詞,去做主持。放棄了那么多個午休,堅持每天下午放學后排練,同時承擔三個角色的我,因為克服著自己的極限而興奮,因為老師的指導與鼓勵而越來越自信,因為同學共同的陪伴而感到微甜的幸福。夏日的熏風不息,在藝術節(jié)真正結束的那一天,縱成績斐然,可我卻突然不那么看重它了。因為我體會到了成長的快樂,我更感受到了高新一中的自由與活力,這是長養(yǎng)每一個像我這樣的學子的土壤,因自由而有機會去選擇與承擔,我懂得了自主探求和獲取。因活力而能不屈不撓地堅定腳步邁過昨天的自己,我能汲取到更多的力量。少年們啊,趁一羽輕濤間的悠悠,凝望來時不曾不愿不敢跨過的險灘層層疊疊千千萬,早已是野猿啼晚了楓岸,看洪波淼漫,乘開闊與詩意,乘宗愨之長風,水闊,天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