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字為珠璣,
行行蘊深意。
歷覽千載書,
常讀常知新。
5月22日,小家論壇系列講座“書論天下”在高新一中南校區(qū)舉行,2020屆的張家成、王瑞霖同學分別帶來了關于《史記》與《白鹿原》的主題講座。
張家成同學帶來了名為《喙長三尺勝過千軍萬馬 ——從<史記>節(jié)選<鴻門宴>說辭中談言語在古代政治斗爭中的作用》的講座。
《史記》
作者:漢·司馬遷
主講人:高新一中2020屆張家成
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:“喙長三尺勝過千軍萬馬”。大家可能會發(fā)現(xiàn):生活中有的人會說話,處處好使。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:有一次,歌德在公園里散步,一條狹窄的小路,迎面就撞見了一位平日里和他水火不容的批評家,這位批評家也是毫不客氣,撂下一句話:“我從不給傻瓜讓路?!备璧逻@時并沒有尷尬,而是十分機智地回答:“我恰好相反?!彪S即微微一笑,讓那位批評家過去。我們在這里就看到:一個人會說話是多么的重要。學會說話,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學不完的一門必修課。
現(xiàn)在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內(nèi)容——從鴻門說辭中談一談言語在古代政治斗爭中的作用。大家都學過語文必修課《鴻門宴》,我簡要介紹一下背景:在秦王朝統(tǒng)治風雨飄搖之際,農(nóng)民起義風起云涌,其中以項梁、項羽的起義軍最為強大。項梁是項羽的叔父,自項羽小時候,他就致力于將項羽培養(yǎng)成為一名戰(zhàn)略軍事家。項梁為了能獲得更多的響應,立了一個放牛娃熊心為楚懷王,這個熊心就是戰(zhàn)國末期死在秦國的楚懷王之孫??恐薮蟮挠绊懥Γ検霞瘓F迅速崛起,成為一支能正面對抗秦王朝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。后來項梁帶兵輕敵冒進,被秦將章邯打敗,兵敗自殺。楚懷王熊心雖然只是個放牛娃,但他早就不滿于當項氏集團的傀儡,開始試圖擺脫項羽的控制。于是,他提出了著名的“懷王之約”:先入定關中者王之。意思是說:率先進入函谷關、攻入咸陽城的將軍,可以做關中王。
大家學過《鴻門宴》都知道,后來劉邦率先入關,又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,那么按照懷王之約,劉邦理應做關中王,但關中沃土,一心想稱霸中原的項羽也是志在必得。這時,項羽已經(jīng)擊潰了秦王朝兩大主力兵團,帶領著大軍西入函谷關?!?span>”當是時,項羽兵四十萬,在新豐鴻門;沛公兵十萬,在霸上?!币粓龃髴?zhàn)看似在所難免。
就在這時,項羽集團中的一位高官——左尹,就是左丞相項伯,開始了他的表演:大戰(zhàn)前夜,私通敵營,將絕密軍情告知張良,張良是何許人也?張良可是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,后來劉邦口中的“漢初三杰”之一。張良就把項伯帶去見劉邦,劉邦可是個忽悠高手,先是以親家之約許諾給項伯,又是說自己“籍吏民、封府庫”是“以待項王”。實際上,他“籍吏民”是為了當皇帝后知道天下各郡有多少人口,知道自己該向誰征稅。那么他“封府庫”是為了什么呀?劉邦的這支起義軍,大多都是農(nóng)民,一進入咸陽城,大家都往最有錢的府上跑,他要是不封府庫,他自己將來用什么?所以劉邦在這里掩蓋了自己的政治意圖。那項伯相信了嗎?我們今天看來當然是可笑的,但項伯就被自己的“親家”忽悠了?!暗詹豢刹辉樽詠硪婍椡?,”項伯還好心地提醒劉邦:別忘了自己來和項羽解釋。
第二天,劉邦就來到了項羽的軍營中?!芭婀珡陌儆囹T來見項王”。一場大戲就此上演。劉邦到了鴻門軍營中,就開始和項羽解釋,我們在這里將其稱作“鴻門說辭”,一共有三句話。
第一句 先和項羽套近乎:“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,將軍戰(zhàn)河北,臣戰(zhàn)河南?!边@句話直接點明了劉邦與項羽昔日戰(zhàn)友的關系。項羽如果清醒,他應該明白:“是的,我們是戰(zhàn)友,但那是以前,現(xiàn)在我們是敵人?!钡椨鸩]有那么高的政治覺悟。他恐怕還覺得如此相逼,對這位老戰(zhàn)友太不厚道了??梢哉f,項羽此時已經(jīng)對劉邦產(chǎn)生了愧疚之情。接下來,劉邦又是一句:“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。”這句話極為高明,他點明了兩層意思。一是“不自意”,劉邦說自己沒料到先入關。項羽最不滿的就是劉邦先入關,他認為劉邦是鉆空子,撿了大便宜,劉邦這句話就是在示弱,他說自己沒想到,實際上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。第二層意思,劉邦也強調(diào)了一個事實:“不管我劉邦怎么鉆空子,我還是先入關了?!蹦敲窗凑諔淹踔s,劉邦應該當關中王,這無疑是最讓項羽理虧的。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就占盡了道理。最后,劉邦還不忘加一句:“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隙。”劉邦通過這句話,將劉項兩家利益沖突的歷史必然,說成了小人挑撥離間的歷史偶然。細想來,有誰能挑撥劉項兩家這么大的矛盾呢?而且,劉邦這句話還起到了另一個作用,可能劉邦自己都沒有想到。“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,不然,藉何以至此?!表椨鸫藭r可以說對劉邦充滿了愧疚,不惜搬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,曹無傷可是潛伏在劉邦陣營中的臥底,項羽就這樣出賣了曹無傷?!芭婀翂紊希⒄D殺曹無傷。”無疑揭示了這一結果。
到現(xiàn)在,劉邦的鴻門說辭就算說完了,說的好不好,看看聽話的人怎么反應。項羽怎么說呢?一個字——“坐”,項羽對劉邦已經(jīng)愧疚到無話可說了。我們可以看到,劉邦兩三句話,就忽悠了項伯,讓項羽直接打消了武力兼并劉邦集團的想法,不可謂不高明。
最后,再回到我的標題:喙長三尺勝過千軍萬馬。“喙長三尺”是指一個人口才很好,并不是油嘴滑舌的貶義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,有太多像鴻門說辭這樣精彩的交鋒,我們讀歷史,在贊嘆善言之士辯才無礙的同時,也要意識到:一個人會說話,是一生都學不完的。劉項兩家在鴻門這次政治斗爭中,劉邦的鴻門說辭,可以說,塑造了歷史。
以上是我讀這段歷史的一點感悟,與大家共勉!
王瑞霖同學以《砥柱人間的圣人——觀<白鹿原>朱先生行狀有感而作》為題,帶領學生深入認識了陳忠實筆下的關中大儒。
《白鹿原》
作者:陳忠實
主講人:高新一中2020屆王瑞霖
翻開五千年華夏歷史,不乏才智超群之人。所獲評語大概如“卓爾不群”“才高八斗”云云。給人的印象一如夜空中劃過的流星。而另有極為少數(shù)的人,他們的行為或許并不浪漫,境遇或許較為悲慘,卻永遠是默不作聲地承受,擔當,如通頂天立地的石柱,給人以極強的厚重感,安全感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偉大稱號————“圣人”。
何為“圣人”,小說《白鹿原》中將其與凡人進行了對比說明:“凡人與圣人的差別就在眼前的那一張紙,凡人投胎轉(zhuǎn)世都帶著前世死去時蒙在眼前的蒙臉紙,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張紙投胎的。凡人永遠也看不透前一步的世事,而圣人對紛紜的世事洞若觀火。凡人只有在圣人揭開蒙臉紙點化時才恍悟一回,之后那紙又渾全了又變得黑瞎糊涂了”所贊何人?朱先生也。
朱先生在《白鹿原》中便是一個“看開者”的形象。因為如有神助的推算力,農(nóng)人丟了耕牛都要向他求助。因為看清神靈的虛偽,所以敢在流行燒香拜佛的封建農(nóng)村,推到神像泥胎。因為看破功名的狹隘,所以辭官不受。未受啟蒙的農(nóng)人往往在遭難后,想起朱先生的至理名言:“房是招牌地是累,攢下銀錢是催命鬼?!彼麑ι吹猛笍?,對死亦觀得準確。
那么,“看清世事者”即是圣人嗎?非也!阮籍看破,窮途而哭;陶潛看破,斯人逃跑。千年前,楚人屈平所言的“世人皆醉我獨醒”的天才悲劇也放置在了朱先生身上,并要他做出選擇。要么是對眼前的荒唐做出旁觀者不屑的輕嗤,并將自己遺世獨立的高潔化作閃光的句子,收割千秋萬代羨慕的眼光,詩仙李白便這樣做了。要么是勇者般地縱身一躍,跳入水深火熱,化身為誓要掃除弊事的孺子牛,朱先生同往代的仲尼,子美一同選擇了后者。而正因為他們的躬身,一個時代,一個民族才直起腰來。當朱先生選擇在白鹿原彎腰時,他便也同時選擇了砥柱。
砥柱,絕非易事。首先那挺立的身姿便是向懦弱宣戰(zhàn)的表態(tài)。邁出第一步,便有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”的彌天大勇。在書的開篇,朱先生的周遭便是南國學子的輕浮,他的慨嘆是傷心的“南國多才子,南國沒學問?!笨伤睦悟}只是間歇的嘆息,繼而便是他登臨華山時英勇而浪漫的宣言:“踏破白云千萬重,仰天池上水溶溶。橫空大氣排山去,砥柱人間是此峰。”自此那個時代的骨氣應運而生,圣人的光輝初次籠罩在這個關中才子身上。
而砥柱,又絕非站立不動的固守,更多的是晝夜不舍地,夸父逐日般的奔走。當一個人鼓起勇氣,敢于“獨上高樓,望斷天涯路”之后,接下來,便要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了。僅憑一股“濟世救民,復興國學”的蠻勁,朱先生辦不了白鹿書院,制不成《呂氏鄉(xiāng)約》,卷帙浩繁的縣志編程更是天方夜譚了。學問人,有的便是為求一字之確而赴萬里之遠的認真勁兒。他的言,從他的詩里走了下來,成為了他行的魄力。嚴禁鴉片、為民請命、智勇退敵……一次又一次的身體力行將朱先生推向了“行”的高標。
能夠說出,做到,繼而便要“忍寂寞,耐疲勞。”倘若一個人的言行是以當代后世的褒獎為報酬的話,那么“費力不討好”的現(xiàn)狀會使他身心俱疲,俗世的白眼斷然會將他的執(zhí)著與美夢一同粉碎。因而亂世中,梟雄易出而圣人難得。這時“仁義道德”的“行”已被棄置如土,關乎他的“言”亦無人問津。失去盛世的獎狀,膚淺的俗人便連表演的欲望也沒有了。但苦難,卻是淘沙的大浪,正因為窮途的窘迫,我們才看清圣人的輪廓。當朱先生在不能果腹的年代,尚能為一部縣志奔走央求時,他肉體上的磨難,便是對他“圣”性的最好點題。
有人說,圣人所謂高矣。心滌世外,不食人間煙火。所謂“圣人忘情”。謬矣。圣人之于平民絕非僅是崇敬與被崇敬的關系。朱先生或許在觀世上的聰慧超然了眾人的平庸,但向來沒有擺出神像般接受禮拜的姿態(tài)。他是有情感的。對于白嘉軒的知無不言,他是有情的。欣喜于黑娃的迷途知返,他是有情的。因為一個情字,他接手“為往圣繼絕學”的浪漫約定,因為一個情字,他只手扛起“為生民請命”的艱難重任。圣人的情鮮有“執(zhí)手相看淚眼”的兒女情長。蕩滌了“戀”的輕浮,留下的是愛的深沉。饑荒時,他舍棄官家的酒宴,而與黎民共食糟糠,絕非是清高的做派,而是對百姓時時牽念不忘的情。情,柔和了不可逼視的圣光,我們便不只匍匐在他的腳下,而是可以走過去握手言歡。正因這份情,朱先生的葬禮才會萬人空巷,眾民灑淚。而采石磯下的仙魂,卻只能當著一輪皓月相賞不厭。仙的隕落,是流星劃過化為灰燼,絢爛而悲壯可無關痛癢。而圣人的凋亡,卻是一個時代砥柱的轟然倒塌,試問人間心存感恩之人,安能不為之灑淚?
今天,重看朱先生行狀,不禁感慨萬千。砥柱人間的圣人,是一個民族的脊梁,他們的背影是我們民族的正面,他們有情,有義,有擔當。詩人的仙羽固然美麗,可我們更應想那些默不作聲而頂天立地的棟梁投以十分的敬重。尊敬圣人,是一個民族尊嚴的重拾。圣人的萌生,是一個國家復興的先聲。至此,我要以我詞窮但永遠嘹亮的聲音號召人們,去熱愛、去效仿那些因為俯身彎腰而頂天立地的偉大身軀!